Pages

Thursday, April 29, 2010

由求學期間的競爭 延至出社會後競爭

施永青,AM730-C觀點,2010.4.29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經常聽到大學生的埋怨,大學畢業仍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月薪只有一萬元左右,升職又遙遙無期,讀這麼多的書不知有甚麼用。另一方面,僱主對當今的大學生也不滿意,覺得他們的水準大不如前;信也不會寫,就想要升職;一味怕蝕底,很難委以重任。

有人覺得這是香港教育制度失敗的結果,但我覺得這是教育制度改善的結果,因為更多人能上大學已是教育制度上的一種改善。大學生多了,其普遍質素很難不下降,不單香港如是,全世界都無可避免。

我讀書的時候,香港只有一間大學,能夠入讀大學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一;有機會考大學入學試也被視為一種榮譽;能夠大學畢業的,當然是精英中的精英。當年,人與人之間的激烈競爭,自孩童時期已經開始。小學要考升中試,中學要考會考,讀完預科,還要考大學試,而且合格率都不高。經過這麼多重的篩選,若不是天資聰敏,又刻苦耐勞,根本沒有機會衝破這麼多重的關卡,僱主對這樣篩選出來的大學生當然感到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供應少,大學生畢業後就成了天之驕子,有很多高薪厚職等他們去選擇。文書性與事務性的工作可由中學畢業生去做,大學畢業的一定有機會可以做專業性與管理性的工作,這種性質的工作,工資高,發展前景好,大學畢業生當然容易感到滿意。

但自九十年代開始,香港突然增設了多間大學,以至大學生增加的速度遠比經濟增長的速度快。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很難一下子為大學生提供這麼多的優質職位,有部分大學畢業生因此只能做一些以前由中學生去擔當的職位;他們自然感到大材小用,社會對他們不公平了。

另一方面,由於大學的學額多了,大學不得不降低招生的標準,否則根本沒法招足學生。因此,大學畢業生的一般水平下降,主要是由大學生人數增加所造成,把它歸咎為教育制度的失敗是不公平的。若果以同樣的比例,把現時大學生中的精英挑選出來,他們不一定會比早年香港的精英差。所謂大學生水準下降,只不過是大學普及的必然結果吧了。

隨著社會的富裕,我們沒有理由不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讀大學的機會。有些人,尤其是男孩子,立心發奮的日子來得比較遲,如果一早就剝削了他們讀大學的機會,可能會埋沒很多人才。因此,我是不贊成,為了提升大學生的質素,而不惜縮減大學生的學額的。

此外,我認為學習最好有一個自發的環境,不宜施加過多的分數壓力。要小學生為升大學的道路而進行競爭是殘酷的,為何不可把競爭延後至出社會工作時才全方位進行?這樣僱主雖然辛苦一些,但年輕人卻可以有一個相對愉快的求學時期。

(轉載自2010年4月29日am730C觀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