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May 22, 2012

幫手孭鑊啦喂! (揚帆會)


我中六時,曾參加由仁愛堂舉辦的環保比賽。其中一項目,是收集同學午膳的廚餘,作堆肥之用。我本已跟校工商量妥善,幸得其中一位提醒,我才發現根本未跟老師遘溝通。我本只打算通知負責老師,豈料他要求我向專責課外老師咨詢,其後該老師又把我轉介至另一位老師。結果我成了人球,而跟老師交際往返間,截止日期己逼在眉睫,我只好另行打算。

此後,我深深體會到人多,未必好辦事。當各人的職責越拆越小,一件簡單的事,可能就不同人負責。而由於各人都避免孭鑊,所以眾人都會缷責,諉過於其他人,結困一事無成。而人越多,分工越小,這種情況就越大機會發生。

這種粗淺的的道理,候任特首梁振英不可能不懂。可是,他仍堅持推出五司十四局。在原本己臃腫的問責團隊上架床疊屋。他宣稱,此舉能重整架構,提升行政效率。但這理由,實難以令人信服。以梁特首一直大力提倡的復建居屋為例,請問當初推行「居者有其屋 」計劃時,運輸及房屋局成立了嗎?既然原先的架構行之有效,又何需在其之上另行增補?當梁特首宣稱的理由與實際行動不符,我們只另作解釋。

如上文提及,當政出多門,缷責的機會越容易發生。梁振英的民望,是歷代候任特首中最低,加上他的政綱,與現任特首,有頗大分別。當社會激烈反彈時,擴大問責團隊,令他有更多人選替他孭鑊。又或者,將來有施政失誤時,由政府分工己已更為細緻,可以預期,該失誤將涉及不同的政策局,屆時政府大有可能召開專責委員會,把各部門各打五十大板,以「集體負責」之了結。「 集體負責」淪為「集體缷責」。

我們並不需要一個集體缷責的政府,我們不願見到政府年花千萬,聘請不同人士,專責孭鑊。所以我們贊成小政府。只有精簡架構,使得人盡其才,才能提高施政效率。只有精簡架構,才能使各官員各司其職,為其施政負責。只有這樣,才能使「缷責制」變回「問責制 」。

羅繼堯 (獅子山學會 2012年暑期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