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April 15, 2010

利字當頭:無謂賭單邊

利世民, 蘋果日報 ( 財經要聞, B11 2010. 04. 15)

「呢招得喎!」世民心中在考量,但沒有說出聲。

腦筋還在思考,未及轉過來,世民身旁傳來施老闆雄渾的聲線:「我有諗過o架,不過金管局唔畀之嘛。」

前天,獅子山學會在外國記者會搞了個午間論壇,天大面子請到了金管局副總裁袁國恆、中原地產老闆施永青,以及現於港大做研究工作的郭國全(KC),多角度探討樓市泡沫和按揭市場。

席間,KC提出了一個非常值得研究,不,應該說值得盡快落實推行的市場概念。

樓市唔得一齊出問題

「香港成個銀行業不單止傾重地產,而且只可以賭單邊。樓市得,就一切都無問題。樓市一唔得,就一齊出問題。如果有個樓市指數,可以開期貨交易,大家自然識得對冲風險。好過HKMC去其他地方買人哋啲嘢。」KC一語中的,道出了香港其中一個深層次矛盾。

作為一個國際級金融中心,推出一隻新產品,又有何困難?政府整天都在幻想那沒有市場需求的債,倒不如認真一點,研究香港地產市場的風險對冲產品市場。

技術上,創造一個地產指數期貨市場,最大挑戰,是要先做一個具代表性的地產指數。施老闆搞了個中原城市指數,甚至有分區和大型屋苑的指數,近來更在電視大賣廣告。可是,依靠成交數字來反映香港龐大的工、商和住宅物業價值的變動,作為對冲產品的指標,代表性有點不足。

再者,雖然香港房產的交投量甚具規模,可是始終不夠頻繁,個別偏離了市場標準的交易,足以移動指數,以此作為基準的衍生工具,太容易被人屈機造市,應該搞不起來。

KC有提出過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指標。本來,以租金值來做基準,會比起單純以買賣交易來編製的指數更有代表性。可是,這些估值仍然存有一定的主觀武斷成份,始終不是最理想的指數基準。

可製房產期權做對冲

最有可能創造出來的房產風險財經產品,應該不是指數期貨,而是自由開價的期權合約,然後,由這些產品,再衍生包裝出其他適合零售市場的產品。技術層面的問題,不難解決;最大的關口,仍要看監管當局有沒有膽量去試。不過,以時下的氣氛,看來很難成事。

利世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