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April 23, 2010

未來報告

利世民, 蘋果日報 ( 財經要聞, B07 2010. 04. 23)

世民的手提電腦,硬碟快用盡。上星期跑到灣仔電腦場,買個大碼替換。直覺和經驗告訴我,這種同行面對面競爭的環境,像硬碟這種近乎Commodity的產 品,不用格價,也不會買貴太多。所以隨便找了一家便奉上真金白銀。買完後繼續到處逛,才發覺自己買貴了近20%。大家可能會想:「乜你咁豬o架,格吓價好 為難你咩?」

世民跟很多中年男人一樣,僅餘的一點面子,都在消費的一刻。問了價錢不幫襯,潛意識會很過意不去。不過,買小玩意多付一點,也算是一種用行為自我警惕的機制,除笨有精。

港人買樓既兒戲又倉卒

可是香港人,一生中開支最大的單一項目,應該是住屋。奇怪是,世民經常見身邊的朋友,作出這個決定時既兒戲又倉卒。一位朋友,捨不得換掉那Windows XP手提電腦,卻大膽置業,他說:「買電腦諗咗成年。換樓,睇咗15分鐘,就落訂。」

都怪香港人的集體錯覺。自70年代至97年,自住物業是早買早着。就算買回來後才發覺不合心水,賣出去分分鐘有賺。可是,自從97年,世界變得不一樣了,消費模式也應該有所改變才對。
不知道是不是買房子的時候,買家心存太多幻想,尤其是首次置業又浸沐在愛河的情侶,滿腦子獨立成家的羅曼蒂克,特別容易做出衝動決定。世民親身經驗:新婚夫婦置業,通常都會付出一定溢價。

曾俊華最新的九招十二式,動機都好。其中,要求發展商發售前公佈一定數目單位的價單,對提高市場透明度最有效,也值得再花點心思再優化。畢竟,這是典型的資訊不對稱環境。發展商最大優勢,在於對手頭上的樓花了解最多,消費者在有限時間、有限資訊的情況下,容易多付。
長遠來說,當消費者明白買房子風險,將這筆也預算,減低買樓意欲,輸家仍是賣不出房子的發展商。

利世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