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July 1, 2009

改革綜援扶貧 遠勝最低工資

王弼 -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 信報 (理財投資 P.25 , 2009.7.1)

政治光譜分左右,兩路人馬一代又一代的辯論了上百年,觀點角度可以南轅北轍,但要找共同目標還是不難,扶貧解困肯定是其一,只不過社會主義者傾向把貧窮問題歸咎於社會不公義,少談貧窮個案背後每個複雜且不盡相同的故事,所以提出的方案往往是簡單的財富轉移,最低工資就是一例。獅子山學會出席過數不清關於最低工資的論壇,我們常說自由市場、低稅率和全球化在這三十年對改善窮人生活質素是有目共睹的,但社會主義者通常不會正面回應窮人生活質素是否真的改善了,而側重於「老闆賺得太多了,所以政府應訂下最低工資,那些大公司賺少些不會死人吧」!

老實說,那些「賺得太多」的大公司恐怕不會受最低工資太大影響,當看見大企業都把他們的目標顧客從普羅大眾轉到中產或高消費族群時,讀者不難發現他們聘請的員工工資早已是超出最低工資了。稍有志氣的人又怎會為自己的員工爭取「最低」工資?明顯例子是香港一個歷史悠久的飲食集團,業務橫跨酒樓、西餐、快餐、西餅等,這數年來不斷把快餐店改為迎合中產口味的東南亞料理,侍應生都年輕貌美。誰說年輕人不會跟年長的爭工作?最低工資只會加速這些事情的發生,而職位就這樣由弱勢社群流到年輕、較高學歷的人手中。要死的當然就是最弱勢的,和一些在轉型潮中失敗的中小企,大財團的市場佔有率進一部擴大,那些「賺得太多」的商家們還要忙不迭的拍拍屁股說聲多謝呢。

獅子山學會既指出最低工資不是扶貧方法,反之令人愈扶愈貧,那倒不能像我們的尊貴議員只反對而拿不出方法來吧!在各論壇和我們針鋒相對的另一方也經常發出這樣的挑戰,只是時間所限,而扶貧解困也不是請客食飯,不可能天真的以為一紙文告便可以成事;而且提出的政策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可能在數分鐘內說清楚,倒不如在這裏說個明白。

如何讓拿救濟變得光明正大  

論到扶貧,怎可不從我們的綜援制度說起?獅子山學會不反對社會有安全網,甚至政府應提高對某類人士如傷殘、長者的津貼。其實,現在綜援的一刀切、缺乏針對性的制度,甚至可以說是製造貧窮、減少社會流動性的根源之一;因為在中國人社會,要向政府拿救濟始終不是光采的事,而傳媒偶爾報道欺騙綜援個案,也使不少港人對綜援領取者(特別是年輕的)有負面看法,令某些有資格領取援助的低收入人士對申請卻步,只有繼續活在貧窮中。另一方面,我們相信香港人應認同政府救濟是一個暫時的措施,為一時陷入困境的人提供基本生活所需;最後,受助人仍是要自己站起來,繼續尋找理想生活。如果救濟得來太易,又可能抵銷了受助人自立的動力。所以,如果要對綜援制度作出改革,首先要問什麼制度才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可光明正大領取援助,同時又有足夠誘因讓他們盡快自立?

是,你沒有聽錯,受政府援助也可以是光明正大的,只要每個香港市民,不論貧富,也可得到這些金錢,在本質上這就不叫援助,也沒有什麼不光采的問題了。我們的提議是,取消現在的綜援制度,針對十八至六十五歲體格健全的人士,他們只要申報失業,就可拿政府的按月津貼。政府發放津貼是毋須進行資產審查,而是每個人都擁有一個政府津貼戶口,津貼最多可拿六十個月,毋須是連續的,總之拿一個月少一個月。至於一生人會否失業六十個月,津貼是否太長或太短,這不是重點,反正可以調整,而是定下了一個限期和數目。這津貼實在就是市民的資產,他們會慎重評估自己的經濟狀況,以決定是否領取津貼。這方法的好處是令政府花在審批的資源減少,最重要是不會資源錯配,避免令應當拿津貼的人因過不了現在繁複的審批過程或社會壓力,而得不到應急的金錢。

可能有人會問,對那些從未遭遇失業的人,他們到六十歲豈不可以申報自己失業以領取津貼?這絕對有可能,但當他們已經六十歲的時候,又從未失業,即貢獻了香港數十年,我們何不可把這些津貼看成是老人金,以答謝他們對香港的貢獻?

建議一生可領60個月失業津貼  

至於一些拿足六十個月津貼、到頭來仍是一貧如洗的人又怎辦?我們不能抹殺這樣的例子,但數目一定比現在綜援領取人數大為減少;再加上一個補充制度,就是讓失業拿過津貼的人,當他們從新工作時,可否讓他們選擇付款給政府回補(top up)自己的津貼戶口?加上這一措施,相信再要政府救濟的人在數字上和待遇上是不難另設方法管理的。   

說了這麼久,每人都能拿的津貼,賬單一定很嚇人吧!以六十個月為例,每人每月6000元津貼(最低工資也大約是這個數吧),一年約用360億元,比起2009年預算用在綜援的191億元但只用在五十萬人身上,你說哪一個貴?數怎樣算出來?篇幅所限,有興趣者歡迎電郵來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