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October 23, 2009

群策難創新天

施永青 [am730] 2009-10-23 C觀點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特首今年的施政報告,名為《群策創新天》。我對它的內容意見不大,但對它的題目卻有點不同的想法。我總覺得「群策」是很難與「創新」弄在一起的。香港歷來崇尚個人主義;因為在自由市場裡,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追求,無需群策群力去追求社會的整體利益;只要大家分頭各自努力,就自然可以互動互適,在自己的位置上不知不覺中做出對社會有利的事。大家把自己的生活搞好了,社會的經濟亦會同步好起來。過去從內地來港的人,大部分是看中了香港有一個可以各自謀生的環境,而不是因為這裡的政府善於搞群策群力。

可惜,不知是否近年香港人各自謀生的能力低了,轉而喜歡在政黨的帶領下向政府問責,希望能夠聚合群眾的力量向政府施壓,逼政府在政策上予自己多一點優惠,那就可以不勞而獲,也可以讓自己的生活得到不斷的改善。

通常,正是那些熱衷於搞群眾運動的人,最喜歡搞群策群力,以顯示自己相信群眾,思想民主。只有這樣,才容易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以為,只要大家團結起來,集思廣益,就可以為集體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明天。

然而,要謀求集體的美好明天,往往比謀求個人的幸福困難。如果香港人謀求自己的幸福也感到困難,怎可能期望他們合起來之後就可以創造出社會的美好明天?我自己在公司遇到困難的時候,一般都是叫下屬各自謀出路,這樣機會可能多一些。當其中某些成員找到生路之後,其他人自然會跟著去行。聚在一起搞群策群力,萬一弄錯了,就可能一次過死清光,絕非上策。

其實,世上的創新,甚少是用群策群力的方式搞出來的。香港的影藝界,有個時候也流行搞集體創作。他們一邊飲酒,一邊「度橋」,度出來的不外是一些片段性的「無厘頭」笑話,談不上真正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創作。

現實是:匯集起來的群眾意見,受制於公約數的模式,求低容易求高難,不但甚少創意,而且多流於庸俗。靠這樣的意見為社會創新天,希望十分渺茫。

據說,愛恩斯坦的相對論,並不是在實驗室裡搞出來的,而是在他還很年輕的時候,透過苦思冥想,從自己的腦子裡挖掘出來的。人腦是與宇宙一體的,人在孤獨的時候,有時會自行領悟出宇宙的奧秘。貝多芬聾了,雖然倍感孤獨,但可以減少外界的干擾;在這種狀態下,他的思維反而可以遊離凡間,因而感受到上天的創意,令他可以在音樂創作上得到種種靈感。人類的偉大創意,大部分都是個人在孤獨的人生路途上發現的,群策群力在創新上很難找到位置。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