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 -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 (信報財經新聞 ~ 經濟.企管 P.37 , 2008-4-14)
通脹肆虐,生活逼人,促使輿論界激烈討論市民該如何在這困局中自處。有別於以往香港經濟高飛的年代,今天的通脹大部分只反映在食物、燃料、租金上,而工資上升卻明顯落後,使市民的擔子百上加斤。
雖然香港的經濟增長仍較CPI增長為高,而失業率處於4%以下的十年低位,但在美國次按危機的陰影下,滯脹已彷彿在彼邦重臨,會否向外擴散,特別是在聯繫匯率下香港所受的影響,值得我們檢視過去滯脹的歷史,從而預測未來經濟發展和制定對策。
過往經驗
簡單來說,當一地的失業率和通脹高企,而經濟增長似有若無的情況,我們稱此為滯脹。對於新生代,這現象是他們從未遇過的,但對五十歲以上的人士應該不會陌生,因為上一次出現在七十年代。
它的成因基本上已有共識,就是市場受政府過度干預所致。在凱恩斯經濟理論氾濫的當時,如市場遇上油價急升等不利因素,引致經濟放緩、失業率上升時,政客為着選票便會促請政府大興土木以製造就業,而這樣當然會使失業率迅速下跌。
本來失業率上升,工資會下調以吸納勞動力,但政府的干預卻使工資不能下調以反映真實經濟狀況。於是工資被人為地托高,提高了私人公司的成本;政府的大興土木又通常為做而做,不能有效增加社會的生產力,於是經濟增長似有若無。
中央銀行雖然大大放鬆銀根,但過度低息環境鼓勵了一些低效益的投資。最後經濟還是低迷,這死局仍然無止境的循環下去,直至八十年代美國總統列根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展開裁減政府規模潮流為止。
如此看來,現在美國是有滯脹的病徵,但說她已陷入真正滯脹的惡性循環還是言之尚早。可是油價自2002年急升,的確如七十年代般引起經濟震盪。美國政府在其貨幣政策方面亦重蹈覆轍,可幸的是,她以退稅代替大興土木以振興經濟,雖然效果存疑,但總比興建大白象好。
而今次美國經濟放緩會否如七十年代連綿七八年,關鍵在於她會否重複過度干預的錯誤,或如三十年代走進保護主義的死胡同,不然,一兩年間,當美國的銀行業休養生息、恢復元氣,事情應可雨過天青。
港元與人民幣掛鈎不可行
那美元無休止的下跌,特別對人民幣加速貶值,使靠大陸進口必需品的香港通脹加劇,我們又該如何應付?要檢討我們的貨幣政策,先要明白香港是小型對外開放經濟體系,擁有自己的調節貨幣增長的能力(即貨幣自由浮動),對抵禦通脹的能力不大,加息雖可冷卻本地經濟,卻不能遏止入口貨價的上升,因通脹都是輸入的。
率的調節可能部分吸收通脹的壓力,但觀乎人民幣自脫鈎後已上升15%,還未有效收服通脹,出口卻已受幣值上升而放緩,顯然港元自由浮動不是一條出路。
亦很多論者認為,既然香港對大陸的經濟關係日益緊密,港元與人民幣全部或局部掛鈎也應可行,但掛鈎的意思是金管局每發1港元,它會從市場購入與1港元等值的人民幣以作保證。可是現在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即其買賣市場是不開放的,實行便一定要得到中央配合,最重要是考慮是,這制度會衝擊內地的外匯管制,這不是香港想做便做的事情,所以亦是不可行的。
況且,美元升跌大概以十四年為一周期,七年上升七年下跌,從2002年下跌到現在,加上幾乎全人類都看淡美元的情況下,現在才加入恐慌拋售行列,會否得不償失?不要忘記,爛船還有三根釘,美國是否一條欄船我們還不知呢?
雖然如此,香港還是有「事情可做」,以減低外圍對其經濟負面的影響。知道了上一次滯脹的原因後,應該明白一切人為托高工資和白白加重經營成本的措施絕不可行,如最低工資和競爭法。獅子山學會明白在百物騰貴的情況下,政府有壓力以治標的方法來解決民困,但作為一個有遠見的政府,實應以理智分析問題,獨立思考、切不可人云亦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