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 2009
無懼上海超越香港
中央政府上周宣布要於2020年把上海打造成為「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此消息令上海各界精神為之一振,一位專家在接受上海媒體採訪時便情不自禁地感嘆:「現在好了,終於有了『尚方寶劍』,可以大膽地走下去了。」 競爭對手手執尚方寶劍,香港即時慌了。儘管特區政府官員和中央政策組立刻派定心丸,表示上海與香港之爭為良性競爭,又說香港能從配合上海發展而得益,無懼挑戰云云;但不少輿論,包括行政會議成員,卻對香港大潑冷水,指出香港在「吃老本」,業務單元化,金融中心規模難與紐約、倫敦甚至東京相比,而且在股票成交金額跟市值,上海已超越香港,香港如再夜郎自大只說不做,最後只會慨嘆時不我與,淪落為二等城市。
香港被上海迎頭趕上之說已不是甚麼新鮮的事,早在九十年代已如是說,奇怪的是主流媒體反應始終如一,沒有與時俱進。愛國公民教育不是推行了十二年嗎?為甚麼香港人還是這麼自我中心?說穿了,不少香港人怕的,是特區政府自毀長城;是我們淪落了,才給上海追上。
我們好不容易從八萬五的惡夢走出來,但母語教學、副學士教我們對本地教育信心盡失;政府許多鴻圖大計都是以夭折告終,還留下爛攤子如迪士尼、數碼港,而最新埋下的炸彈是西九文娛區和最低工資(已有外傭團體表明,若遭政府不公平對待,定訴諸法律)。
當然,政府支持者會反擊說香港現在的「困局」是本地商界缺乏創意,一味以地產為主,炒炒賣賣,以致香港經濟單一化,所以這是市場失效,要政府帶領發展新經濟。但香港又是否處於他們所謂的「困局」?那倒要認真檢討一下。
九七樓市泡沫爆破後,樓市沉寂了數年,到2005年又轉趨活躍,加上股市暢旺,吸引了某些企業不務正業,以炒賣為生,但從今次金融海嘯起因──全球樓價大幅下挫,香港樓價縱有波動,還是停留在2007年的水平,也沒有大規模斷供銀主盤湧現,可見香港整體已汲取了以往的教訓,市場已作出調節,產業上沒有過去般倚重地產。
實情是,香港已自發的往金融業轉型,其GDP比重由九六年的10.3%到2006年提升到15.9%。回想在2002、03年經濟低迷時,政府又有誰說過要發展金融業?還不是到2007年見金融業界把業務發展得有聲有色,才來抽水,說要推動金融業務發展?政府不碰則已,一碰便來個金融海嘯,事實證明市場早著先機、政府專接火棒,如果香港真的陷入經濟困局,也千萬別指望政府這「明燈」打救吧!
而且香港經濟還是充滿活力,從微觀可看到一些例子:九七沫爆破後,企業為減省成本,裁減公司「後生」(Office Boy)職位,但速遞公司應運而生,吸納更多低技術勞動人口,而更多中小企可享受價廉物美的速遞服務,生產效率得以提升。這些都說明香港經濟轉型能力佳,而香港企業家轉數之快,創造職位能力之強,與我們百萬年薪的張局長相比,又是誰勝誰負?
回到上海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之爭,獅子山學會從來厭惡假大空的唱好香港,但事實是香港早已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是可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金融城市,金融海嘯後更證明這一點:有別於上海是封閉市場,香港作為全球最開放的市場,熱錢去留自如,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家銀行要花納稅人的錢打救,貨幣穩定全區之冠,甚至更勝英鎊,金融體系根基沒有動搖。
市場規模雖相對較小,但作為一個只有七百萬人、面積一千平方公里的城市(紐約、倫敦、東京和上海大都會人口都上千萬計,面積倍於香港),我們人均的生產力卻絕對能與世界任何城市相比。至於產業多元化方面,搞不清為何政客們總要香港周身刀,你聽過現在紐約受金融海嘯重創,要發展高科技和中藥港救紐約嗎?
最後,甚麼叫國際金融中心?還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肖林看得透:「縱觀世界各國,紐約絕對不是僅服務於紐約這個城市,倫敦金融城的覆蓋範圍則遍及歐洲,因此上海建金融中心也不僅是服務上海。」 論到金融業服務世界各方顧客,在中國,香港還是第一。毫無疑問,從規模論,上海已經是中國的第一金融中心,可是在國際化上,還是要花不少時間,但這打造得來得嗎?如果是向市場更多自由、資訊更暢通無阻的方向進發,相信上海金融市場國際化是指日可待的。
無論如何,作為中國人,只要特區政府不用石頭砸自己的腳,我從來不怕上海追上香港,更希望中央能找到正確的方法,讓上海能真真正正超越香港,不,不單上海要超越香港,如果北京、天津、重慶甚至廣州和濟南都超越香港的話,哪中國會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我巴不得她們不單經濟上超越香港,連市民也較香港人文明,不再隨地吐痰、不插隊、市民對市議會擲蕉爆粗掃事件也一笑置之。到那時,我相信香港人會在光榮完成歷史任務下,微笑著從坐著已久的第一位退下來。
Saturday, March 28, 2009
Open doors to solv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ce
A Viewpoint article on "Aging Asia" published on Monday suggested policy solutions, but one obvious answer was left out - more open immigration.
Nicole Alpert
Friday, March 27, 2009
A Viewpoint article on "Aging Asia" published on Monday suggested policy solutions, but one obvious answer was left out - more open immigration.
Immigration increases a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on safety nets as a population increasingly ages, immigration aids in bearing the burden.
While an aging population should be celebrated as a success story for humankind, it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our existing policy paradigm and lifestyle.
Immigration can mitigate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demographic aging.
An aging population tends to scare policymakers. Massive socioeconomic shifts create social and political pressure on welfare/safety nets and, thus, there is a subsequent need to reorganize policy in health care, family, labor and so on.
Even with immigration, we cannot "escape"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 migrants age too - but open immigration policies will help us make these changes more comfortably.
A recent study by The Lion Rock Institute, "Open the Doors to Hard Working People," on the migration policies of Hong Kong, Singapore, Dubai and Shenzhen found that new labor is a necessary ingredient for economic growth.
In Dubai, an extreme example,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before the financial crisis, guest workers represented almost 90 percent of the total workforce.
Singapore's economy relied on foreign workers to a great extent as their domestic population was simply too small to support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areas where the demographic challenges of an aging population exist, immigration is necessary for economies to operate and productivity to increase.
Those who migrate are usually workforce age, which assists in keeping up workforce growth and raises the general level of productivity of an economy. It is not only small city-states that benefit, large countries like Australia do as well: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recognizes that the greatest gains to Australia come from young skilled migrants, and has shifted the balance of Australia's Migration Program" to reflect those gains.
While immigration has many challenges within itself, which are outside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there are solutions that address countrie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needs. The benefits of immigration are numerous, and it particularly addresses the demographic challenges of aging populations and increasing dependency ratios.
The Lion Rock study makes an important point: "For resource-poor city- states like Hong Kong, Singapore, Dubai and Shenzhen, human resources are probably the only resource that can render their economic growth sustainable."
The study fittingly quotes from French classical liberal Emile Levasseur: "As a free and unfettered commercial intercourse between two countries is advantageous to both, for by the exchange of their commodities the producer and the consumer are both benefited, so also must the unrestricted circulation of the human race be viewed in th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enlightened scope of the enormous benefits it confers upon the human race at large."
When faced with an aging population, we will need to rethink our views, both on immigration and an aging population - from that of a global nursing home to one of human progress and longevity - while changing policy to reflect the fresh needs of society.
In adjusting to our changing age structure, to be sure, the one policy to be kept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agenda is immigration.
Nicole Alpert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for The Lion Rock Institute, www.lionrockinstitute.org.
The full study can be found in the quarterly journal Best Practice.
Friday, March 27, 2009
Freedom to Trade Petition
Dear Friends of Freedom,
Please support this global initiative, “Freedom to Trade,” to promote free trade and fight back against the rising tide of protectionism. This free trade coalition will be formally presented to the media as of 1 April and we’d like this effort to be supported by you. We will demonstrate how much support there is globally for maintaining low trade barriers and reducing them further.
To sign the petition, please visit the following URL: http://tinyurl.com/ c5vb2l. Please also feel free to post the petition to your websites, blogs, list-servs, etc. The coalition has a fair number of signatures, but would greatly appreciate signatures from our area, and any additional support you are able to drum up. The final list of signatories will be released on 1 April. Visit www.lionrockinstitute.org for more.
Thank you for your consideration and efforts to keep protectionism at bay. Please direct inquiries to communications@
Wednesday, March 25, 2009
保護私產 引入市場保育機制
1982年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回歸問題展開談判,移民海外頓時成為香港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在今天輿論普遍認為香港沒有祖國祝福便會完蛋的年代,年輕一代實在很難想像當年港人會對回歸如此恐懼。
恐懼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怕中國共產黨把他們辛辛苦苦賺來的財產充公,當時雄霸中環的英資第一大行怡和就二話不說的把總部遷拆海外,錯過了過渡期的地產大牛市,曾呼風喚雨的大行就如此的被歷史洪流沖去;不少華人精英也放棄了高薪厚職移民他往,盡失香港往後十數年的賺錢黃金年代。留下來的香港人,無論是逼於無奈還是自己選擇留下的,很多都成為大贏家。
事實上,不少財富就在這時從移了民的人轉到留港的人手裏。然而,如果屬共產黨的中央政府沒有實踐維持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的承諾,香港的成功故事就只是一個笑話。我們慶幸北京在保存香港資本主義制度方面沒有食言,只是小平同志萬萬估不到香港經歷了十二年港人治港後,在破壞資本主義制度方面比現時國內共產黨政府還兇狠,此話怎說?
收購是有效手段
特區政府上周便公布了對一千四百四十四幢建築物文物價值的評估報告,近七成建築物獲評為有歷史價值,數目比上次評估大幅上升逾倍,當中二百二十二幢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九十七幢私人擁有的物業獲此「殊榮」,四十三幢更是由從無評級,突然變為一級歷史建築,業主應該打鑼打鼓慶祝吧?不過根據古物諮詢委員會文件,「政府在建築物面臨拆卸威脅時可能採取的干預行動,例如由古物事務監督把建築物宣布為暫定古蹟,以便即時為建築物提供保護」。
至於「建築物面臨拆卸威脅」為何,文件卻沒有清楚定義。但有上次景賢里事件為先例,業主可以預期自己的物業往後在發展、出售、出租、按揭、維修等各方面均會受到政府嚴格限制,難怪有業主直斥政府掠奪私產,而私有產權正是資本主義的基石。作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系的香港,其政府能這樣未經深思熟慮、隨意的破壞令自己繁榮的制度;反觀聲稱實行社會主義的中國大陸,刻下卻被不少人評為「資本主義最後堡壘」,這不是一大諷刺嗎?
特區政府的錯,不在其保護歷史文物的動機,有誰不想保留美輪美奐、又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只是當局霸王硬上弓,粗暴侵犯了業主的利益,不單賠上了香港良好的投資環境,往後保育的發展更會舉步維艱。
早在景賢里事件上,獅子山學會便明確指出尊重私產才是保育正道,政府最起碼要有清晰的賠償機制,才對私人物業予以評級,但這仍是下下之策,因業主與政府議價不果,最後便只能訴諸法庭,法庭的判決亦不可能令納稅人和業主都滿意,因賠償不是太多便是太少。
除此以外,未被評級的物業業主,害怕將來或會因為評級而被限制業權,同樣可能做出損害建築物歷史價值的行為。以政治壓力為依歸、行政命令為手段的古蹟保育政策,或許有助保護現存古蹟,只是恐怕市民數代以後,除政府物業以外,卻是無蹟可保。
由此可見,以市場手段收購值得保留的建築物,才是有效的保育的手法,理由簡單:只有在投資有合理回報下,才會引起業主投資保存其物業的動機,業主亦不會因其物業有機會被定為法定古蹟而匆匆把它拆掉。可是難題在於,建築物的歷史價值與是否值得保留,屬於主觀判斷,市場上有能力買下並活化「古蹟」的人士,他們的選擇未必是刻下保育活躍團體所心儀的,到頭來保育人士還是要求政府不斷投放資源,在政府屈從民粹下,「古蹟」業主的權益還是被侵犯,社會矛盾還是繼續,香港人可以怎樣走出這死胡同?
鼓勵商界市民捐助
其實,保育人士如擁有崇高理想,真心的為香港人留下集體回憶,他們的付出實不應只停留在天星和皇后碼頭的抗爭式行動,而應參考一些本地例子:長春社多年前便曾提出向全港市民每人籌募1元,以600萬元購買景賢里作為保育。長春社出手當然太低,不過保育人士實應更積極向香港企業及市民籌募;政府與其繼續以行政命令為手段的古蹟保育政策,不如以配對補助金(Matching Grants)來鼓勵商界和市民捐助,只要是物有所值,以香港企業及市民動輒捐款過億元的情況來看,實在絕非不能。用這方法買下來的歷史建築物,既有公眾認受性,又能平衡納稅人和業主的利益,希望政府的高官們能多一點理性、少一點屈從民粹,予以考慮。
Wednesday, March 18, 2009
最低工資辯論仍要繼續
不少關懷弱勢社群就業的朋友都問︰「立法既事在必行,政府也成立了最低工資委員會,商界代表也怕被標籤成無良,不敢在這個問題講真心話;最低工資的害處,還值得拿出來辯論嗎?」
弱勢社群承受惡果
難道就是因為怕了支持最低工資的聲勢逼人,持反對意見的人就要自我和諧,吞聲忍氣?我想,香港是文明的地方,真理愈辯愈明,只要將事實擺在眼前,自然過得自己過得人,沒有什麼好怕。
記得在2007年的特首選舉,筆者以傳媒工作者的身份,訪問泛民候選人梁家傑先生,其中一條問題是︰「請問梁先生,在最低工資立法的問題上,有沒有一些論據?」 梁家傑的答案斬釘截鐵︰「我想沒有。」 梁家傑貴為香港時薪最高的大狀,他對窮困人家的關懷,絕對值得肯定嘉許,只不過,幫助貧苦的動機再單純善良,也得講方法成效。希望支持最低工資的朋友,包括梁家傑,沒有閉塞了溝通的門路。
反對最低工資,因為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條法例帶來種種惡果,最終也只會由政治上最乏力、經濟上最弱勢的社群去承受。我曾經問其他支持最低工資的朋友︰「立法後,弱勢社群就業真的不受影響嗎?如果有一個人因為工資立法丟了飯碗,請問你可以怎樣去安撫他、幫助他?」
剝削就業機會
說到底,我們明白支持最低工資的朋友,心底相信工人在資方眼下,缺乏議價能力。可是立法規管工資,真的可以令工人勞動力提升嗎?毫無疑問,工資立法既沒有改變工人和資方的關係,也不會令工人勞力價值提升,反之,立法規管工資,只會令工人實際勞力價值和工資水平的差距更加拉闊。在資方眼中,政策提高了工資,選擇時也有更多要求,試問工資立法後,工人的議價能力高了,還是低了?
支持最低工資者或許有所不知,紐西蘭率先推行最低工資立法時,實情卻是排拒婦女及外勞的競爭。在十九世紀末,紐西蘭婦女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挑戰男性的傳統權威。十三萬個成年女性當中,約有三成半是在職婦女,大學生也有一半是女性。另一方面,當時紐西蘭的薪金水平為亞洲區最高,也吸引了中國廉價勞工的湧入和競爭。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紐西蘭在1894年,成為全球首個就工資立法的國家。
事實上,美國麻省在1912年訂下工資立法也只規管婦女;香港人更沒有理由不知道,當年為外傭工資立法,目的也是為了保障工資更高的本地勞工。換言之,最低工資的歧視本質,打從開始的時候便存在,也從來沒有改變過。
環顧當下的現實環境,缺乏工作經驗的年輕人、需要照顧家庭的婦女,以及對環境陌生的新移民,是議價能力最低的一群,他們需要就業市場彈性,給予他們入職的機會。立法硬性一刀切定下最低工資,扼殺了就業市場的彈性,也剝削了弱勢社群的就業機會。我們不相信現今的香港人,會立壞心腸去排拒年輕人、婦女和新移民,所以我們更希望最低工資立法的支持者明白,單憑一腔熱忱,不一定可以為別人解困。
政策助自力更新
獅子山學會希望求同存異,希望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最終,相信大家都認同一個信念︰貧苦大眾需要幫助,社會亦有措施去幫助,可是,只有他們才可以為自己脫貧。
對應貧窮問題,公共房屋政策的改革、教育制度中世襲成分的消弭、綜援發放制度對不同年齡申請者的調整、香港產業發展的開放等,都可以以促進社會流動性,協助弱勢社群自力更生。以上政策,部分要長遠執行才有成績,有些可以立竿見影;針對最低工資立法,社會需要繼續為就業的弱勢社群發聲,跟進研究立法後的影響,並在失業擴散成結構性問題之前及早處理;更理想的方案,就是在未來的立法建議中,引入日落條款,讓社會各界在可見的將來持實質證據辯論問題。
反對最低工資,那怕是政治不正確,也得辯論下去,因為這關係香港的就業弱勢社群,也關係公義!
Wednesday, March 11, 2009
政府資助的不歸路
八和會館在北九龍裁判法院活化計劃中,落敗給美國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在一個相關的論壇之中,有講者指出,目前粵劇的其中一個困境,就是有些即使已是萬貫家財的觀眾,只會等戲班開場之前派發的免費票而不肯買票入場,打擊戲班收入。所謂免費票,是指戲班臨近開場之前,為免場面過於冷清,於是常有向仍未買票的人免費派票「充撐場面」之舉。
表演場地提供一定數量的座位,每個座位的邊際成本接近為零,開場前派免費票也不會增加什麼成本。不過,觀眾既知有免費票可取,自然不會花錢買票入場,這不是什麼為富不仁,而是人之常情。正因如此,花市賣桔、賣花的人才會在花市完結之前寧願打爛花盆(現在已轉為送贈給慈善機構),也不會低價賤賣。
倫敦音樂劇業界的經驗
免費派票影響收入,不派又白白浪費座位,要善用座位爭取最大收入,最常用的是價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價格分歧的重點在於向不同觀眾群收取不同票價,其中定出不同票價不難,就像粵劇戲班一面收費售票,一面免費派票也是如此,難度在於要把付出高低價格的人分隔。尤其在供過於求之時,推行價格分歧而不能分隔高低價者,無異於飲鴆止渴。
同是文化表演,倫敦音樂劇的售票安排有趣得多。倫敦音樂劇同樣存在所謂「半價票」,實際上折扣有高有低,並不一定是半價。這些「半價票」大部分都不是為了臨場清貨,而是因應各人的訊息成本而實行的價格分歧(雖然運作不同,不過情況有點像各地的旅遊點,有較多訊息的遊客往往可以透過議價獲得很大的折扣)。可是以訊息成本進行價格分歧,要維持並不容易,當「半價票」的訊息透過遊客、旅遊書廣為流傳,各人的訊息成本便會大大減低,使價格分歧失效,正價票難再有人問津。
到倫敦一遊,便會發現相同的倫敦音樂劇的入場票,在倫敦市內多個「售票中心」均會有售,但不同「售票中心」的價格可以相差近倍。至於哪場音樂劇的票在哪個「售票中心」最為便宜似無規律,如果遊客但求感受一下英國文化,又或時間成本很低可以尋遍不同中心,便能以甚高的折扣買得入場票。相反,希望觀看特定劇目或時間寶貴的遊客,若非運氣特佳,就要付出較高票價。
政府資助改變競爭規則
價格分歧的安排複雜,不過沒有理由相信倫敦的音樂劇業界較香港的粵劇業界聰明得多。售票安排如此不同,只是兩者走上不同的路。音樂劇界面對市場競爭,只能透過鑽研劇目、改善配套,再加上一些價格分歧的安排,以提升音樂劇的觀賞價值來增加收入。相反,政府資助粵劇業界的租場費用,觀眾數目成為量度資助效益的指標,票價反而變成無關重要,於是免費派票成為爭取公帑的生存之道。
政府當初資助粵劇界,可能只是希望扶助一下部分無法在市場生存的業界,可是業界為爭取資助而免費派票,影響正價票的銷情,打擊戲班收入。於是,爭取政府資助從此取代觀眾買票成為粵劇界的目標,而免費也取代劇目、場地和配套成為競爭手段,粵劇最終離開觀眾愈來愈遠。
有意見認為,政府資助可以作為協助行業步上市場競爭的短期措施,或是市場以外的局部輔助。可是以粵劇為鑑,可見一旦政府開始資助,競爭規則便會隨之改變,新的競爭行為有時反而使受資助行業離開市場競爭模式愈來愈遠,最終只能長期依賴政府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