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 信報 (理財投資 P.29 , 2009.03.11)
八和會館在北九龍裁判法院活化計劃中,落敗給美國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在一個相關的論壇之中,有講者指出,目前粵劇的其中一個困境,就是有些即使已是萬貫家財的觀眾,只會等戲班開場之前派發的免費票而不肯買票入場,打擊戲班收入。所謂免費票,是指戲班臨近開場之前,為免場面過於冷清,於是常有向仍未買票的人免費派票「充撐場面」之舉。
表演場地提供一定數量的座位,每個座位的邊際成本接近為零,開場前派免費票也不會增加什麼成本。不過,觀眾既知有免費票可取,自然不會花錢買票入場,這不是什麼為富不仁,而是人之常情。正因如此,花市賣桔、賣花的人才會在花市完結之前寧願打爛花盆(現在已轉為送贈給慈善機構),也不會低價賤賣。
倫敦音樂劇業界的經驗
免費派票影響收入,不派又白白浪費座位,要善用座位爭取最大收入,最常用的是價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價格分歧的重點在於向不同觀眾群收取不同票價,其中定出不同票價不難,就像粵劇戲班一面收費售票,一面免費派票也是如此,難度在於要把付出高低價格的人分隔。尤其在供過於求之時,推行價格分歧而不能分隔高低價者,無異於飲鴆止渴。
同是文化表演,倫敦音樂劇的售票安排有趣得多。倫敦音樂劇同樣存在所謂「半價票」,實際上折扣有高有低,並不一定是半價。這些「半價票」大部分都不是為了臨場清貨,而是因應各人的訊息成本而實行的價格分歧(雖然運作不同,不過情況有點像各地的旅遊點,有較多訊息的遊客往往可以透過議價獲得很大的折扣)。可是以訊息成本進行價格分歧,要維持並不容易,當「半價票」的訊息透過遊客、旅遊書廣為流傳,各人的訊息成本便會大大減低,使價格分歧失效,正價票難再有人問津。
到倫敦一遊,便會發現相同的倫敦音樂劇的入場票,在倫敦市內多個「售票中心」均會有售,但不同「售票中心」的價格可以相差近倍。至於哪場音樂劇的票在哪個「售票中心」最為便宜似無規律,如果遊客但求感受一下英國文化,又或時間成本很低可以尋遍不同中心,便能以甚高的折扣買得入場票。相反,希望觀看特定劇目或時間寶貴的遊客,若非運氣特佳,就要付出較高票價。
政府資助改變競爭規則
價格分歧的安排複雜,不過沒有理由相信倫敦的音樂劇業界較香港的粵劇業界聰明得多。售票安排如此不同,只是兩者走上不同的路。音樂劇界面對市場競爭,只能透過鑽研劇目、改善配套,再加上一些價格分歧的安排,以提升音樂劇的觀賞價值來增加收入。相反,政府資助粵劇業界的租場費用,觀眾數目成為量度資助效益的指標,票價反而變成無關重要,於是免費派票成為爭取公帑的生存之道。
政府當初資助粵劇界,可能只是希望扶助一下部分無法在市場生存的業界,可是業界為爭取資助而免費派票,影響正價票的銷情,打擊戲班收入。於是,爭取政府資助從此取代觀眾買票成為粵劇界的目標,而免費也取代劇目、場地和配套成為競爭手段,粵劇最終離開觀眾愈來愈遠。
有意見認為,政府資助可以作為協助行業步上市場競爭的短期措施,或是市場以外的局部輔助。可是以粵劇為鑑,可見一旦政府開始資助,競爭規則便會隨之改變,新的競爭行為有時反而使受資助行業離開市場競爭模式愈來愈遠,最終只能長期依賴政府補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