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November 3, 2008

不景氣下政府應有的行為

李兆富 - 獅子山學會創辦人, 信報 ( 經濟企管 P.31 , 2008.11.3)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上周末接受電台訪問,指經濟放緩的效應,將在下半年陸續浮現,來年政府在土地、股票印花稅、利得稅等方面的收入會相應減少,財赤在所難免,但所謂的基建計劃仍然不會有任何改變。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表明,現階段談加稅言之尚早。不過,後續一句「政府從不向市民開刀」,潛台詞卻教人憂心。究竟曾司長是話不說盡,留條尾巴,即使日後政府要加稅,也好自圓其說,將加稅合理化成迫不得已?

加稅與否,箇中盤算,只有曾司長和一眾特區行政機關首長心裏明白,獅子山學會亦無意在此過度猜測。可是在經濟環境仍未惡化至人人喪失理性討論能力之前,我們應該從原則去辯證,什麼是政府在經濟不景氣下應有的行為。

經濟衰退,人人自然節衣縮食,增加儲蓄;尤其當衰退期的終點遙遙無期,積穀防飢,保留實力,更是生存之道。有賴這真正的傳統智慧,人類文明才能發展至今。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只要實力保存下來,不景氣過去,又是繁華盛世。

美國新政無助不景氣

偏偏在1923年,英國人凱恩斯說了一句話︰長遠而言,我們都難免一死。這句帶有禪味的說話,就似在叫人活在當下,救市救人,就在那一念之間,要是民眾集體不願消費,政府帶頭花錢,不景氣也可以一揮即去,不用等,也不應等。毫無疑問,面對困難的時候,任何給予人希望的說話都叫人受落。諷刺的是,凱恩斯這句話的本意,卻是主張政府要積極控制通脹。

羅斯福在1933年的大蕭條陰影之下當上美國總統,在就任的頭一百天,劫持了當時得令的凱恩斯學說,推出了連串所謂新政(New Deal),全方位擴張政府架構,也奠定了美國福利主義之路。然而,在1933年至39年間,美國政府開支擴張三倍,但美國的經濟不景氣,並未如預言般消失。反之,七十五年後的今天,新政的鬼魅仍然陰魂不散。當大家都懂得大肆鞭撻美國政府的揮霍無度,卻從來都不會歸根究柢去了解開支背後的歷史因由。

社會主義者或許會條件反射地將美國財赤問題都推委到目前每年約1萬億美元的國防開支上。可是,「兩房」近5萬億美元的爛賬、近7萬億美元的社會福利負擔和34萬億美元的醫療福利負擔,這些才是美國公共財政的真正問題,而各種尾大不掉的所謂德政,全部都可以追溯至羅斯福,以及他之後一眾對開支沒有節制的政客,例如詹森和尼克森。

獅子山學會無意在此令凱恩斯追隨者感到難堪。畢竟,凱恩斯學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時移世易,大家應當對就事實重新理解相關的論述。事實上,二十世紀的歷史說明了,無論是什麼黨派的政客,基本上都避免不了花費別人的金錢換取政治資本的誘惑。更重要的另一教訓,就是一旦官僚組織建立起來,它們便會不斷尋找存在的理由;就算最初成立時的因由已經得到有效解決,官僚總會想似是而非的新問題。

就以香港的再培訓政策為例,1992年成立的再培訓,原意是紓緩經濟轉型的失業問題;時至今日,經濟轉型完成,所謂的再培訓竟然荒謬地將服務對象範圍包涵至十五歲的年輕人。另一方面,負責主流教育的官僚亦同時面向這群年輕人,結果就是架屋疊床的資源浪費。

官僚和市場最大的分別,就是在於面對失效管理的對應。當官僚無論是作出多嚴重和深遠的錯誤決定,解決方法都是投入更多的資源去糾正問題。雖然在政治壓力之下,個別負責的官員會受到責備和調任,但整體系統卻不會有重大的改變,現象本身亦變相成為鼓勵浪費的機制。市場的運作原則就是鼓勵成功,受到廣大人民支持,管理得宜者,哪怕是蠅頭小利,都可以慢慢擴展;在優性劣敗淘汰之下,漸漸找出社會的需求,雖然過程一樣有所虛耗,但當中修正的速率仍遠比官僚運作來得敏捷。

回歸至今,香港經歷過的衰退比以往更多,也見識過所謂政府振興經濟的成效。事實擺在眼前,最終都是由於不景氣的自然散去,市民生活也慢慢回復正常,藥石亂投的方案,卻在不景氣過去後,仍格格不入地殘延。

糾正官僚架構問題

今次金融海嘯既然是百年一遇的大型經濟災害,面對如此不確定的前景,政府要比市場更保守謹慎。當市民都希望在袋口中多留一分,政府便不應趁火打劫。政府財赤,是因為稅收銳減;但稅收銳減,卻是因為市民收入銳減。明白了這個因果關係,就不會支持財赤下加開支加稅的論點。
事實上,1999年推出的「資源增值計劃」,結果不了了之。在財赤當前的今天,要是政府考慮再次推出類似的改革,雖然會面對一定阻力,但在與民共度時艱的大前提之下,又確實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當然,假若簡單地將目標定為縮減開支,就像1999年的三年「資源增值計劃」,自然是二元對立的零和結果。獅子山學會無意將公務員和其他市民放在對立面,而我們更深信負責任的公務員作為最主要的公共服務提供者,也同樣會希望將資源的運作效率提升,為更多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服務。高效施政,向來都是香港核心價值之一。政治上,類似資源增值計劃的推行,成敗在於如何將公務員、受惠於公共政策的民眾和其他納稅人等不同的利益放在同一陣線上。

趁現在改革糾正官僚架構的問題,不但可以讓香港整體更有能力抵禦金融海嘯的衝擊,更可以轉危為機,為香港下一個經濟周期作出準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