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2008-01-21 經濟.企管 P37 獅子山學會 王弼
豬肉價格再一次成為城中焦點,除了人民幣升值和通脹肆虐等老掉大牙的客觀因素,今次令人更關注的理由是,活豬供應出現肉販邊喊供應不足,但入口配額卻有剩餘的怪現象(本年至今只兩天用足四千配額)。有論者便認為,五豐行屠房經營上有絕對優勢,有從中作梗之嫌,也難怪政府關注投標價出現不尋常的波幅及市場是否出現不健康的情況。獅子山學會早於去年八月在本欄指出,要打破它壟斷,使活豬不致求過於供,就不能僅僅引入廣南行和第三家入口代理,也一定要在被五豐行壟斷的屠房經營權入手,否則爭拗只會繼續,現在不幸言中。
食物選擇仍多
要有效打破壟斷,卻由官僚和政客以頭痛醫頭的方法操刀,從來收效甚微,更不用談那凡事只一刀切的公平競爭法可有什麼作為。其實,糧食價格上升是不爭的事實,但政客以豬肉價格大幅上升而影響民生來大造文章卻值得商榷。鮮豬肉的價格是高得令基層市民難以負擔,但香港的優點是選擇多,外國進口的各雪藏肉類與鮮肉相比仍是「價廉物美」,還有各式各類的進口食品,在通脹肆虐下基層市民可能要在食品質和量上作出取捨,但總體上食物選擇仍多。
在這裏想帶出一點是:貿易從來是打破壟斷和緩和通脹的最佳辦法。打破壟斷的理由很簡單,如上述例子,從各方輸入的雪藏肉類使壟斷者不能予取予攜。另外,通脹的出現是因為政府發鈔的速度比整體生產力的增長快,但如果世界上有些地方的生產力增長是高於發鈔速度,與那個地區貿易便可緩和本地的通脹,中國的改革開放配合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全球的通脹維持了二十年的低水平,就是最好的例子。
為何沒外地活豬輸入
相對香港,中國內地民眾所面對的通脹壓力更大,迫使政府大力抽緊銀根和對農民和零售商兩邊補貼,但都徒勞無功。最近還宣布實行臨時價格管制,使某些食堂連豬肉都停止供應,措施弄巧反拙。其實目前對付國內通脹的王道方法是減低糧食進口壁壘,提高甚至取消進口配額。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幾年全球濫發鈔票嚴重,而中國的生產力增長也放緩,貿易不能使通脹消失,但當消費者有更多選擇時,增加食品市場的競爭,或有望緩和價格上升,使通脹不至於失控;再者,提高進口更可紓緩中國外匯儲備不斷囤積的壓力。
當然,反對開放市場其中之一的理由無非是要保護國內農民生計,但現在的價格管制更把他們推進死胡同。與進口貨競爭,還有贏的機會,長遠還提升中國農產品的質量,但價格管制使農民注定虧本,物資更會愈見缺乏,處處大排長龍,全面影響各階層,這難道是我們所樂見的?
至於香港,內地似乎是進口活豬唯一的供應地,在七十年代曾有南洋和台灣活豬輸入,但終不成氣候,理由眾說紛紜:一說不夠內地豬價廉物美,一說有黑勢力介入,排拒外來競爭。現在為何仍沒有外地活豬輸入,不得而知;找不到屠房處理,也可能是因素之一。無論如何,住在這個自由港,對比價格管制的內地,我們有這麼多鮮豬肉以外的選擇,已是很幸福。嫌鮮豬肉貴,但還要吃的話,那只有怪我們還有壟斷的屠房了;而要打破壟斷,還是要請我們的官員高抬貴手,放寬經營屠房的條例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