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February 25, 2009

亞洲須慎防美元霸權圈套

王弼 - 獅子山學會行政總監, 信報 (理財投資 P.33, 2009.2.25)

美國的7000億美元拯救銀行方案在去年10月才通過,月初奧巴馬新政府又通過了8000億元刺激經濟方案。奧巴馬總統說只有政府有財力令經濟起死回生,這根本是謊話,花的錢都是天文數字,美國政府哪有這麼多的錢?

另一邊廂,國務卿希拉莉甫上任便出訪亞洲四國,以顯示美國對亞洲的重視,更謙卑地定性這次出訪為「聆聽之旅」。美國還極力恭維小兄弟中最有能力挑戰自己地位的中國,說「如果沒有中國和美國的合作與主導,期望全球復甦是不現實的。」溫家寶總理才剛在歐洲訓斥美國如何為世界帶來災難,難得希拉莉嚥下這口氣之餘還能拋出橄欖枝,堂堂世界盟主如此低聲下氣,說穿了還不是有求於人?美國提出的清單很簡單,就是希望亞洲各政府不要吝嗇,不要只看着她這作老大的花錢,小弟們也要狠狠的花錢,還要借錢給老大,要不然小弟們的貨品往哪裏賣?世界貿易又怎會有自由?

勿仿美國增開支救經濟

希拉莉又說:「中國繼續支持美國國債,意味中國肯定我們之間的聯繫。我們當真是起跌與共的。」這根本像是刁蠻小姐,對不屑一顧的裙下之臣突然投懷送抱,憤青們立時心花怒放。不知是否事有湊巧,中國銀監會培訓中心主任羅平早前便說:「除了美國國債,你還能持有什麼?」;又有消息指中國今年的財政預算赤字規模將由過去控制在2000億到3000億元人民幣水平激增至9500億元人民幣。對於美國的要求,中國可兩脅插刀,可是世上沒有免費午餐,而且陷阱處處。對於買美債,中國在目前的金融體制下還可以說是無可奈何;但對於仿效美國激增財赤以挽救經濟,很多人卻是由衷相信這是救市良方。但美國為各國開出增加政府開支加買美債的藥方,只是搵笨(佔便宜)而已,此話怎說?這得從美元霸權的歷史說起。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全球大部分國家貨幣制度都是金本位。既然發鈔要有黃金作儲備,美國當然不能隨心所欲發鈔。但在六、七十年代,美國陷於越戰,戰爭令美國外債不斷攀升,黃金儲備不斷外流,眾債權國恐怕美國的黃金終有一天用完,便加快將手中美元兌換為黃金,於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遜就賴賬,將美元脫離金本位,不再用黃金,而用隨印隨有的美元還債。結果是債權國損失慘重,應收賬上的黃金就這樣變為美鈔,還被迫跟隨美國脫離金本位,最後更莫不以美元代替黃金作為儲備,美國賴賬後還可成為大贏家,這才堪稱史上最偉大的騙案!

以後,美元以其國際結算貨幣地位,繼續泛濫全球,根據估計,在1997年,便有約一半的美元在美國境外流通(註一),相信此比例在這十二年間有增無減,這解釋了為何美國既可不斷發鈔而不受通脹之苦。

華府代外國人投資美國

如今,美國當然希望依樣畫葫蘆,再來一次「世紀騙案」!2008年,美國國債總額(不包括美國政府部門間互相持有的債務)為65000億美元,外國持有美債為31000億美元(註二)(中國佔7000億美元,即總額十分一多一點;中國是否可以拋美債作為與美國博奕的籌碼,實屬見仁見智,此乃後話),亦是約一半之數。由此估計,美國現在發新債來刺激經濟,至少有一半是來自海外資金,希拉莉亞洲之行得到各國的支持,海外資金比率可能會再上升。因此,所謂政府增加開支,其實是華府代外國人投資美國,美國民間還是錢在自己手,可以自由決定增加投資及消費。所以在美國,政府增加開支所帶來的排擠效果(crowding out effect),比世上任何地方都輕微。華府也可以容忍政府增加開支所帶來的浪費,因為損失大部分都由外國人承擔。況且,美國亦有賴賬前科,根本不怕巨債還不清,美國當然可義無反顧的增加政府開支。

塘水滾塘魚減低乘數效應

但對於長年有龐大貿易盈餘的地區像日本、德國和中國等,她們的儲備,大都是用人民勞力換取的美債,政府用以刺激經濟的資金,則是向民間發債籌集的,兩者都是自家人的錢。把人民手中的錢,轉到政府,然後勞煩政府官員代替市民消費,不少論者便以乘數效應為理由,硬說總消費和投資必然會增加,但卻永遠不考慮這些地區都沒有美元這獨一無二的工具,發債不能吸納外國資金,塘水滾塘魚,乘數效應又怎能不大打折扣呢?而且官員(我們的高薪公僕?)代市民洗錢,又怎會比市民來得精明呢?

事實上,美國在2001年的一次性退稅刺激經濟方案,以當時美國人都樂於消費的情況下,乘數效應也只是一,實在看不出在經濟步入蕭條的今天,美國政府帶頭開支能扭轉乾坤,更遑論亞洲各國?如果我們的政府真是跟美國瘋狂增加開支,到頭來我們一窮二白,但又沒有美國的融資能力,最後的贏家還不是由美國來當?

最後,在財政預算案的前夕,獅子山學會明白香港特區政府有其政治壓力,正積極研究政府開支刺激經濟以平息民怨,但願官員們能夠明白國際政治博奕的底蘊,不要人云亦云,以免再墮進美元霸權的圈套。況且,還有比政府增加開支更好的利民措施,篇幅所限,就容讓預算案公布後再談吧。

註一 National Center for Policy Analysis(http://www.ncpa.org/ba/ba280.html)  
註二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Bureau of the Public Debt
http://www.treasurydirect.gov/

No comments: